伟大转折开启历史新时期
编辑:焦健来源:发布时间:2021-05-06 02:02:48点击: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年,对中国而言,充满着转折意味。这年12月18日至22日,寒意料峭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人们觉察到,风向在变动,融融暖意扑面而来。
这次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历史的车轮推入了正确轨道。
作为一座高耸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界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其卓越功绩永载史册。
觉醒: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行进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此后两年,党和国家工作有所前进,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和外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再次摆在党和人民面前。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同时产生。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突破禁锢、开拓前进,靠的都是解放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指出,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以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对这场讨论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思想解放的浩大声势席卷全国。
思想坚冰逐渐融化,中国的政治生态开始发生振奋人心的变化。
是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36天时间里,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充分讨论了关系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逐步恢复。邓小平同志凝聚全党共识,在闭幕会上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历史地设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框架和方向。
3天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宣告:“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一些理论是非、思想是非、路线是非、政策是非被澄清,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实事求是的解决。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全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空前高涨。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引领人民书写了一篇篇气势恢宏、举世瞩目的历史篇章,谱写了一曲曲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奋斗赞歌。
转轨: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举一纲而万目张。能否把握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从根本上决定着事业的方向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有所偏差,工作中心转移始终未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曲折和停滞。
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心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邓小平同志启程赴广东、四川、东北等地考察。他一路走、一路讲,话题不离经济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9月,在与辽宁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同志直言。在此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这个观点被反复强调和集中讨论。全党普遍意识到,实现工作中心转移,“开始新的战斗任务”,已迫在眉睫。
不久后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中国开启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轨。
此后,立足新的国情世情,党中央在充分肯定党的八大提法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进一步提炼:“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科学判断,一个个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举措有力的政策方案应运而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逐步摆脱困境,新气象蓬勃绽放。
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到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跃升至约1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2189元。面对百年变局,中国“屹然砥柱立中流”,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