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故里诗联红(邵健)

    编辑:来源:发布时间:2021-11-29 11:28:45点击:

      2021年9月15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通化镇100多名诗联书画爱好者齐聚一堂,载歌载舞、挥毫泼墨,表达对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的美好祝福。

      联欢会在精彩的文艺演出中拉开帷幕,合唱、乐器演奏、舞蹈等充满喜庆元素的节目依次上演。随后,该镇的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楹联爱好者纷纷登台诵读诗词、楹联,歌颂农民,欢庆丰收。在诗联对答环节,评委出题,30多名诗联爱好者踊跃抢答,现场创作诗联。之后,书法爱好者将现场创作的诗联写成书法作品。联欢会现场,悬挂着100多幅以庆贺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为主题的诗联、书法作品,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近年来,通化镇楹联创作、吟咏活动蓬勃开展,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名镇”。全镇22个楹联分会,500多名会员,创作了大量优秀楹联作品,讴歌美丽乡村新生活,提升了农民的文化品位。

      壮大队伍,弘扬诗联

      通化镇位于万荣县西部,209国道从镇中心穿过。向北经过河津吉县直通著名的壶口瀑布风景区,往南则经过万荣临猗真抵运城。据通化镇诗联学会会长苏德硕介绍,这里被誉为“三王故里”。三王是指王通、王绩、王勃。王通为隋末大儒,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著书立说的同时,聚徒讲学于龙门,受业者达千余人,最著名者有房玄龄、李靖、杜如晦、魏徵等,均为开国重臣,曾为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王通之弟王绩自号“东皋子”,奉阮籍陶潜为楷模,诗文格调清新,为上乘之作。王通之孙王勃为“初唐四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送别诗的绝唱。而其《滕王阁序》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文以景生,景以文名,成就了滕王阁的千秋盛名。

      因为纪念王通的教化而得名的通化村,村名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改革的浪潮使这个古镇发生巨变,全镇人民享着新时代国泰民安、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真是“千亩果桃一幅画,十方富䪨万家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里有一支民间文化组织,活跃在这个区域,为这片土地增光添彩,弘扬能量的诗联书画学会。会员们晴耕雨读,用诗歌颂新时代,楹联赞美新征程;巨笔如椽,泼墨挥毫,弘扬正能量,描绘新景色。十多年来,学会的活动从小到大,参与人数从少到多,从缺到全,社会效益从初到优,由低到高,受到上级学会和社会的好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帮乡村文化人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包括市、县、乡、村、户,大家一直努力拼搏,为乡村振兴不辞劳苦,敢于领先,善于创新,乐于奉献。2019年全市学会评比中,通化镇诗联学会的各项工作都很优秀,特别是以下十项荣获山西省全省第一:第一个在全镇十七个自然村都成立分会,会员达 460余人;第一个创建了“全国楹联文化镇”,2017 年山西省唯一一个获昨此荣的乡镇;第一个坚持近 20 年办《通化文韵》书刊,发送全国;第一个诗联学会进美丽乡村,编写诗、联、文上墙,歌颂“五好家庭,十佳村民”;第一个创造会员楹联入选《对联中国》《中国对联作品集》,作品及参与人数位于全省首位;第一个坚持为村民义写春联 10 余年,达到万福送万家;第一个打造古镇楹联一条街,彰显隋唐风韵,圣贤故里文化底蕴;第一个在全镇 5 个学校创建不同“基地”,并获“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第一个为弘扬三王文化,向全国发起征诗、征联大型活动,提升了古镇的品位;第一个荣获全国农民丰收节唯一的 “领头雁组织奖”。而且还被中国楹联、河东联网、市县报刊、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苏德硕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之后,回到家乡通化镇居住。是他一手参与组织成立了通化镇诗联学会。在乡村要发扬,传承国粹文化,必须要有大批文化爱好者参与,但对农村人人有责任田,各有事务的实情,是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退休老党员苏德硕要面对的现实。2014年他担任会长后,时常昼思夜想,多方请教,想着如何能使这支民间组织壮大起来,更好地为新时代、为新农村而歌赞。他主动找到镇党委书记汇报、商议,随后跑遍全镇17个自然村,5个单位,同镇、村领导搜索,摸排,动员,本着“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一个月下来,学会在原有20余人的基础上,会员大幅度增加至16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还在各村、各单位、学校设立楹联分会。目前,学会下属有22个分会,568名诗联会员,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好了基础。万荣县有700余名楹联作者,通化就有近600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谈到会员结构,苏会长非常感慨:目前,经常参加活动的会员中年纪最大的王东英已经有88岁了,楹联编得好,书法功底也不错。参加活动时,都要家人搀扶着才能参加,就那他也是场场不落,家人无论怎么劝阻都不行。85岁的会员有三四个。还有一位叫李志英的退休老师,尽管生病行动不便,诗联活动也是每场必到。因为年轻人都要干农活,做生意,外出务工赚钱养家,参加活动的会员大多数以老年人居多。诗联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又有一定的成就感,因此,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业务培训,提高水平

      组织有了,会员多了,如何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学会决定从培训上下功夫。有了这个目标,领导们分别利用各自的关系,跑上跑下,先后请来全国楹联名家张丹薇老师;诗词名家“万荣诗䪨”作者尹元贞先生;中国书协会员、万荣文联王旭升、张克俭主席、解振声老师等方面专家,在镇文化厅多次举办书法培训,诗联讲座。大家积极参加,每次学习听课都超过百人。通过学习,大家理解了诗词律规,书写章法,对联通则的内涵,再慢消化与实践,加上学会印制的知识小册子,为会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写出更多优秀作品铺平了道路。

      万荣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万荣名县,首抓乡村文化。传承国粹,必须要有众多乡贤人士参与。为此,学会带领大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八无”(无钱、无物、无权、无职、无本、无地、无编、无作)变成“八进”(进村、进户、进政、进景、进区、进校、进企、进营)活动。这不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而且在社会上造成好的影响,受到各界人士和村民的好评。学会人多了,而且党员也不少,兼任老干支部书记的苏德硕会长,便在学会率先成立了党小组。这样,党员也便于过组织生活,工作上也时时起着带头作用,党员同志敬业、认真、打扫活动室,捐款捐物,处处是先锋。为传承先辈思想,弘扬国学,更好地打造“特色小镇”文化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品牌,在会长苏德硕的提议下,会员们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编写出镇诗联书画学会会歌——《通化文化的春天》。学会邀请运城文工团歌唱家、市蒲剧团、市音响公司共同谱曲演唱、录制入盘。他们先后在开年会、书展会等各种会议前演唱会歌,从而激发大家的情感,砥砺向前。市县文化调研组还录取了会歌,内容和歌谱,给以肯定、赞美和推广。

      如何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还需要从小培养,从娃娃们抓起对他们进行传承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是,苏德硕会长便进校入园,同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商议,着手从启蒙教育抓起。在省三王研究会参与和指导下,已在通化一校成立了“三王文化传承基地”:在省书协会帮助下,在通化三校成立了“书法培训基地”在省楹联协会参与引导下,在通化二校成立了“楹联教育基地”;在市诗词学会支持下,在孝原中心校成立了“诗词创作基地”;在王通中学成立了“联墨园基地”。以上几个基地,运城市、万荣县、通化镇三级学会都不断到校进行业务指导,教学培训,学校也备有专业的教材和教师,为抓好启蒙奠定了基础。“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通化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张志浩动情地给老师背诵唐代诗人王勃的《山中》。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了通化镇中心校身边的教学育人好教材。在通化镇中心校,每个学生都能随口背诵几首古诗词。利用通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楹联课间操,让每个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氤氲里快乐成长。在通化二校,同学们编写的对联贴在课桌上,创作的对联挂在树枝上,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继有人,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好、宣传好、传承好、上下齐心,老少共抓,勤奋努力,为社会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能研究古文化、学习新知识的一代新人,为祖国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让我们这代人和下一代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大放光彩。

      丰富活动,讴歌美好

      为更好地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道路,务实创新,团结奋进,做好“大团结、大楹联、大文化、大发展”的理念,学会苏会长用一副对联确定了学会的目标:

      初心未泯,耄耋峥嵘,老牛奋力,终圆肝胆梦;

      诗䪨长流,词公品正,佳绩添花,再展有为图。

      通化镇诗各级诗联学会每年参加镇、村各项活动,村民的红白喜事、各种庆典都在200次以上,同时,在国家节庆、庆十九大、纪念长征、改革开放40年、庆建党、建国七十周年等等,每次会员都提前写作品,用诗、对联、贺词、绘画等形式写出,选优后再书写装裱,挂在文化大厅展示,每次召开庆典会,都有上级领导参加,县电台、万荣人报多次报道。

      在万荣县举办的“后土祠庆典”“三王文化艺术节”“百人书写秋风辞”“果海万荣”“庆建国七十周年”“建党100周年”“庆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山西(运城)第六届果博会”等活动中,通化镇诗联学会都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写出大量楹联作品,而且每次都是活动会上的主力军。为了打造通化古镇“楹联一条街”,先后请全国联家、书法家,同县镇会员编写对联,后木刻,悬挂大街至今。受到省、市领导好评。同时为宣传通化先后以“千年王勃,诗意通化”“三王故里颂”“美丽家园”为题举办全国征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升了通化镇的知名度。每年在腊月十五起,学会就在镇镇广场、乡村礼堂、学校教室里,为村民书写春联,书法人最大年龄80多岁,最小的10多岁,最多时30余人执笔,每天5-6小时,一写就7-8天,并在全镇实现手写联全覆盖,每年都有万幅春联送万家。省市县各级报社、电台、新闻网多次报道,同时学会还与河津、稷山、闻喜、临猗等相邻县进行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为“三王文化研究会”编写的“三王评传”一书编诗、写联,而且不少作品被报刊选登。县里确定南陈村、东孝原、通化三村、东毋庄村等美丽乡村后,学会便进村摸底,把村里的“五好家庭”“模范婆媳”“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用三字经、五言、七律、顺口溜、诗联等形式编写张贴,挂巷里,鼓励村民积极上进,向榜样看齐,树立好村风。

      学会每次活动和每季编印“三王故里,通化文韵”前都是紧跟省、市、县、镇的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学会再打印数百张“新刊内容征稿通知单”,下发给每位会员,大家不分昼夜,编诗、写联、做文章。学会不限诗、歌、文、顺口溜等形式,只要能表达出事情,体现正能量,都可以入选,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能展现社会风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新时代。

      2017年20日至21日,由通化镇主办、县文物局旅游局、县诗联学会和运城市诗联学会协办的首届“千古王勃·诗意通化”诗赋大会在通化镇樱桃园举行。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景区向此次诗赋大会发来贺词,中国楹联顾问岳民立,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鹏凯向通化镇授予了“全国文化楹联名镇”奖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建民宣布“千古王勃·诗意通化”诗赋大会开幕。此次诗赋大会共有8个项目内容,包括农民赛诗会、趣味运动会、拜谒三王庙、名家笔会、百人百米绘长卷、群众文艺表演、戏剧展演、樱桃采摘等,将本次诗赋大会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2018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山西省运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运城市文化局、万荣县人民政府和通化镇党委、政府等单位联合在三王故里通化镇召开“万荣县小水果主题公园”运城市旅游樱桃采摘区文化艺术节大会。几百家樱桃园开园采摘,田间小路上游人如织,一副副引人注目的门联,字字珠玑,引人注目。 会场旁边的书法展厅里,几十位楹联书法家围绕三王故土文化、小水果主题公园,以及樱桃丰收、农民富裕等实际内容撰书联墨,歌颂新时代,弘扬新风尚,饱含着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情厚爱。活动现场,一些游客想留存墨宝收藏,有的想要装裱悬挂,书法家们不停地伏案书写,作品仍然供不应求。 

      2019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有两支队伍让人侧目:左边是中国楹联文化镇通化镇农民楹联方阵,右边是中国楹联文化村寺底村的农民楹联方阵。通化镇诗联文化学会会长苏德硕上走上领奖台,光荣地接过了“中国楹联文化镇”的奖牌。这是对农民协会的最高褒奖。

      ……

      多年来,学会通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在上级学会的关心支持下,学会主办的《三王故里,通化文韵》书刊,多年来从未间断,有效地宣传了新时代,谱写着新篇章,并受到中国楹联学会领导的好评。会员的作品在各种书刊上获奖360余人次,在《对联》杂志,《对联中国》。特别是连年的“中国对联作品集”上,会员的入选作品由3人、9人,增至今年的16人,一百多副作品入选。学会也连年评为市、县先进单位。2017年通化镇荣获“中国楹联文化镇”殊荣,2019年首届全国农民联赛大会荣获“领头雁组织奖”。《中国楹联报》先后26次报道学会活动、市县报、市县电台多次报道。

      2021年11月5日,学会在县会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召开了“年度总结表彰会”,为2022年虎年腾跃定出新的目标。首先要求下属17个分会和五个教育基地,要抓好以下几点:

      1、抓好三结合:诗联书画与社会文明相结合,与文化校园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2、办成五特色:一村一特色(小麦、玉米、杂粮等),一园一特色(苹果园、樱桃园、蟠桃园等),一会一特色(书法、绘画、楹联、诗词等),一校一特色(书法、诗词、三王文化等),一街一特色(仿唐古街、文化街等)。

      3、落实五个不:各分会发展会员要做到:不设门槛、不讲男女、不论迟早,不分老少,不定高低。同时各会长当好三员:联络员(对上)、通讯员(对下),服务员(对学会)。

      4、做到五抓:抓骨干抓业务、抓普及、抓提升、抓传承。

      5、搞好五多:多创作,多书写、多交流、多参展、多佳品。

      6、树榜样,颂文风。与上级学会和镇领导联系,在学会数百名会员中,层层选拔,摸底评比,为学会选评出10老(为乡村振兴无私奉献者);10杰(能编诗联、能挥毫墨);10秀(为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优秀教师);10手(小学生写楹联的优秀者);10贤(爱心人士、企业资助镇文化发展者);10官(重视和支持诗联文化的村官)。

      “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通化镇诗联学会苏德硕会长表示,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在新的一年里,学会将号召全镇会员上下齐心,高举联旗,立足社会,服务人民,为正能量,颂新时代,再攀高峰。把三王故里这支振兴农村文化的民间组织,打造成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文化队伍,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命脉、国粹楹联,薪火相传。为歌颂通化、建设万荣、弘扬三晋,宣传新时代,再接再厉上台阶,诗联书画放光彩。

      (作者:邵健)